Deprecated: Function get_magic_quotes_gpc()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pykjmxsj.com/e/class/connect.php on line 6
扑朔迷离的故事_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和典故-字海查​

扑朔迷离的成语故事


扑朔迷离

拼音pū shuò mí lí

基本解释扑朔:兔脚搔爬;迷离:兔眼半闭。原指难辨兔的雄雌;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。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;不容易看清真相。

出处南宋 郭茂倩《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”


扑朔迷离的典故

古时候,有个女孩叫花木兰,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。

木兰织得一手好布,每天,她总是天刚刚亮,就把自己关在织房里精心地纺线织布。

有一天,她却一直留在自己的闺房,坐在窗前叹气。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,就问她有什么心事。

木兰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,不得不说:“没有什么心事,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,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,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,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,小弟弟年龄又小,不能代替。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。”

停了一会儿,木兰又说:“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,可以替父亲去从军。”

母亲为难地说:“可你是个女孩,怎么能去从军呢?”

木兰坚定地说:“我有办法。”

征期到了,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,随大军到了边塞作战。

战争中,木兰表现得很勇敢,立了很多大功。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,战争终于结束,木兰胜利归来。论功行赏,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,并封她为尚书郎。

但是木兰说:“感谢皇上恩典,但我不想做官,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。”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。

木兰回到家,立刻来到自己房里,换上女孩穿的衣服,梳好辫子,戴上花,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。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,都十分惊奇地说:“哎呀,同行这么多年,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。”

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《木兰诗》,诗的最后几句是:

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

意思是: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,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,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,所以容易辨认。如果两只兔子贴着地面并排跑,谁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、哪个是雌兔呢?

这个成语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、难以看清真相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扑朔迷离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一手遮天 唐 曹邺《读李斯传》诗:“难将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”
眼空一世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1卷:“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”
冰解的破 清 曾国藩《<经史百家简编>序》:“惟校雠之学,我朝独为卓绝,干嘉间巨儒辈出,讲求音声故训,校勘疑误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
防患于未然 《周易 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《乐府诗集 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。”
一塌糊涂 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:“与其顾惜场面,硬充好汉,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,还不如一老一实,揭破真情,自寻生路。”
回光反照 元 杨暹《刘行首》第三折:“阳台雾锁,楚岫云遮,弃死归生,回光返照。”
动荡不定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
不三不四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
爱才如渴 清·叶燮《原诗·外篇上》:“嫉恶甚严,爱才若渴,此韩愈之面目也。”
擦肩而过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2回:“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。”